既然古陶瓷鉴定是靠证据说话,收集证据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那么,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什么样的东西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都显得至关重要。
前几年,本人去新加坡为藏家鉴定瓷器,就有当地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向笔者询问一个问题。他们说,近几年邀请了一些中国专家来当地传授古陶瓷鉴定知识,其中有专家提出用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的多少、疏密和大小来判定真伪。如宋代窑汝釉为“聚沫散珠”,宣德青花釉“寥若辰星”等等。他们虔诚地表示,由于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较差,一直未能发现老师所言之规律,想借此机会请先生再作进一步的点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笔者坦诚地告诉他们:“此种说法不科学,要把一某种现象作为鉴定依据,就必须对其形成机理有所了解,还要进行大量比对。”看着他们那疑惑的目光笔者又反问到“你们对陶瓷釉中气泡的形成机理和形成规律进行过实验研究吗?”他们回答说:“没有。”于是,笔者进一步解释到:陶瓷釉为硅酸盐玻璃体,气泡是留存在玻璃中的气体物质,高温所至。实验证明,在釉质的成份和厚度确定之后,烧成环境决定着气泡的形态,一般来说,烧成温度越高速度越快,釉内的气泡就越大越多越密;反之烧成温度越低速度越慢,釉内气泡就越小越少越稀。我们知道古代烧制陶瓷的窑炉容积,少则数立方米,多则数十立方米。由于客观因素,窑工不可能将窑内温度控制在很窄的范围内,所以烧成品的釉面质地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千变万化。
这一点通过对古窑址中挖掘出的大量古瓷片的分析观察,已得到充分证明。一般来说,陶瓷釉中气泡的多少、疏密和大小可以用来判定其的品质的优劣,而不能作为判定真伪的绝对依据。笔者也注意到,使用现代液化气窑烧制仿古瓷,由于升温速度太快,仅为古代柴窑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高温化学反应过程较为集中,造成釉面质感和窑变效果都与柴窑产品有所不同,部分仿品釉面汽泡较多较密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古代产品的釉面气泡就一律都少于现代仿品。我们在古窑址考察中就发现过许多气泡密集的产品。
既然如此,这种流传甚广的“气泡鉴定说”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具了解,是少数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有数的几件馆藏文物的简单观察对比后,加以总结归纳而来。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语文课《盲人摸象》的故事。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躯,每人都以为大象的形状就象自己所摸的那一部分,摸象腿者即以为象的样子象柱子;摸象身者即以为象的样子象墙;摸象鼻者即以为象的样子象杵。未曾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古陶瓷研究者,还在用这种方法作学问。我敢肯定地说,能总结出这种鉴定理论的人,肯定没有亲手烧制过陶瓷器。
再比如所谓“玛瑙鉴定说”也是如此。具古文献记载,宋代汝窑瓷器以玛瑙为釉。现代研究者就开始用放大镜在汝窑瓷片釉面上寻找马瑙样物质,有一天突然发现在灯光照射下,釉内的许多微小颗粒呈现类似玛瑙的光泽,于是就断定这些颗粒就是古人所说的玛瑙。据此总结提出,凡在放大镜下能看到有玛瑙样颗粒者即为汝窑真品,否则就是赝品。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二氧化硅是陶瓷釉的主要成份。自然界中石英和玛瑙的化学成份都是二氧化硅。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二氧化硅晶体,后者是含水二氧化硅集合体。在高温窑火的作用下,前者会由晶体形态逐步向均质体转变,后者待水分子迅速蒸发后亦变成二氧化硅晶体或均质体。无论是以石英为釉,还是以玛瑙为釉,经高温煅烧后它们就不再有本质上的差别了。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有类似玛瑙光泽的微小颗粒,很可能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析出的钙长石微晶或没有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有玛瑙样光泽的物质不等于玛瑙。釉内有玛瑙样颗粒者也未必是汝窑真品。我见过许多现代汝窑仿品,釉内都有玛瑙样颗粒物。我也观察过许多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汝窑瓷片,那些烧成温度扁高者,釉内均不见所谓玛瑙样颗粒。
另有一位古陶瓷爱好者,参加过一期文物部门举办的古陶瓷鉴定学习班,给他们讲课的老师都是业界著名专家。当同学问及老师,柴窑与煤窑的差别时,老师答曰:“柴窑火焰长,煤窑火焰短”。此答案让笔者联想起小时候生煤球炉的经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北京人都使用煤球炉取暖做饭。点燃煤球炉要用大小适中的木柴,北京人叫劈柴。先要用报纸或刨花将劈柴点燃放入炉堂,不多时炉膛内的劈柴就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了,此时加带烟雾的火苗能窜出炉口近一米高,待劈柴在炉堂内充分燃烧再加入煤球。煤球是用无烟煤粉末加黏土制作成的,燃烧起的火苗高不足二十公分。老师说的火焰长,火焰短,可能就取自于生煤球炉的经历。
烧窑与烧煤球炉毕竟是两回事。烧煤窑使用的是高热值的优质烟煤,它不同于低热值的无烟煤,否则就很难达到1200℃以上的所需温度。通过观察孔观看窑温,当温度达到1000℃以上时,无论是柴窑还是煤窑,根本见不到所谓火焰,只是一片耀眼的白光。我们只能根据白光的强弱程度来判断窑温的高低。柴窑与煤窑的主要差别有两点。一由于在同样体积的情况下,木柴的燃烧速度要大大快于煤炭,所以柴窑的火堂要建得大一些,以便能一次投放更多的木柴。二由于煤炭含硫高、杂质多,如果在高温阶段燃烧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产品“串烟”发黄发黑,特别是烧制还原气氛的青釉和红釉产品难度更大,所以景德镇的传统瓷窑都是柴窑。
从以上三个典型实例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古陶瓷鉴定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许多著名专家都免不了要犯一些低级错误。收藏界的许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件器物分别请两位专家鉴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当收藏者对专家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时,专家还会自我解脱地说:“观点不同,学术之争。”当收藏者要求专家说出鉴定理由时,有的专家又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还是采集证据的方法和方式出了问题,他们根本不懂陶瓷工艺学和陶瓷工艺史,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实践出真知,在实践和探讨研究中提高瓷器鉴定水平。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